以江苏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为例
共性问题
两个特种设备安全隐患共性问题需要引起注意。一是特种设备(重点为压力容器类)使用时间临近或超过20年设计寿命周期问题。部分企业特种设备已经接近报废年限,本体处于较差工况状态,但因设备未检验,导致实际使用状况未知,不确定性风险增大。此类超期设备大多属于压力容器类,因长期处于高压使用状态,存储介质为易燃、易爆、有*、有害物质,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严重。二是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类特种设备外表腐蚀问题(主要集中在化工生产企业)。因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容易产生超标酸性挥发物质,对周边设备外壁具有强腐蚀作用。厂区特种设备长期处于此种高腐蚀、大湿度、高温度环境,极易导致本体状况恶化。
企业压力管道和压力容器类问题不容忽视。一是企业压力管道登记注册和定期检验率偏低。未登记和定期检验的“黑管道”长期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极易发生安全问题。二是企业压力容器登记注册和定期检验问题。压力容器未依法办理使用登记问题较多存在,安全隐患很大。
成因及分析
外资企业特种设备制度化管理方式较为完善。江苏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涉危化品外资企业中,不少属于世界强企业,在特种设备使用和管理方面有着几十年实践经验积累和沉淀,管理制度体系相对完善。一方面,这些企业无论管理层还是一线作业人员,在制度执行层面均较为严格,“制度怎么规定就怎么处理”“安全管理重于一切”的理念深入企业文化;另一方面,企业特种设备安全资金投入较大、作业人员配备充足、安全培训到位等,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部分企业及主要负责人对特种设备安全不够重视。企业对特种设备安全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其设备管理水平。实践中,部分企业出于资金、人员、成本等因素考量,对特种设备安全重视程度明显不够,主要体现在:企业安全管理机构设置不到位、作业人员配比不足、管理资金投入较少等情况。此外,部分企业因主要负责人不重视,造成安全管理人员整体安全意识较为薄弱,并直接传导至设备作业层面。安全意识问题,短期内可能不会产生直接安全隐患,但从长期来看,管理实践中极易引发企业安全生产薄弱环节。
一定数量企业内部安全教育培训流于形式。《特种设备安全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这是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但在实践中,部分企业对特种设备安全培训不够重视,并未真正实施,少数企业以企业日常班组会和入厂、入职员工培训代替特种设备专题培训;企业应付检查式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如:突击培训、形式培训、“一人代签,全部学习”等。
企业对特种设备日常维护保养缺失。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对于处于腐蚀性气体、高温、潮湿恶劣使用环境的特种设备,企业一是要进行设备防腐处理作业;二是要加大日常巡检频次;三是要适当缩短定期检验周期。但是部分企业因思想不重视、法规要求不了解、作业不规范等原因,对上述设备日常维护保养不到位,甚至存在缺失情况,设备使用工况较差。检查发现,部分企业放任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腐蚀泄漏、安全阀严重锈蚀情况存在,未采取针对性措施,导致风险等级逐步升高。
压力管道未登记问题有客观原因。年《特种设备使用管理规则》出台之前,全国对压力管道的使用登记办理未明确规范要求;年之后,为消除历史遗留问题,各地结合实际,开始开展压力管道使用登记整改工作。但因部分涉危化品企业对上述法律、文件要求不清楚,压力管道整改工作相对滞后。此外,由于压力管道主要集中在化工企业,部分企业上下游关联企业较多,其在检验和登记过程中往往面临管道检修、检验周期不一致问题,协调上下游企业停机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因此检验、登记工作推进缓慢。
几点建议
进一步夯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根据《特种设备安全法》及相关法规规定,企业是特种设备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在日常监管中,要切实督促特种设备使用单位严格按照“三落实、两有证、一检验、一预案”要求,在加强企业日常安全管理、机构人员配备、宣传教育培训等方面狠抓落实,督促企业真正执行自身各项安全管理义务,切实提高特种设备本质安全管理水平,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防范特种设备事故发生。
完善创新特种设备监管方式。张家港保税区市场监管局在专项行动中,采取了“监管部门+检验机构”检查方式,通过委托两个省级特检院技术专家参与,采取全方位、全过程的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排查,重点对企业管理制度体系、设备本体安全性进行全面“体检”,达到了查实查严、质效并举的良好效果。此种方式,一是为企业提供了专业、科学的管理和整改技术指导,督促其自觉履行法定义务,赢得了企业信任;二是系统解决了以往检查中执法人员专业性不强,安全隐患发现不及时等问题,有效规避了履职风险。
全力狠抓特种设备“两个层面”安全教育培训。一是*府部门结合企业实际,按照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定期(如年、季度、月)或不定期对企业开展特种设备安全教育轮训,培训对象应以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负责人为主,培训内容要切合企业管理实际,避免空洞和照本宣科;二是企业内部应按照设备种类和岗位分工,有针对性地对员工开展安全管理、作业方面培训,应注重培训实效和可操作性,不走过场、不走形式。此外,部分外资企业采取员工安全教育培训“一人一档”的管理方式值得借鉴。
创新推行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标准化管理模式。结合现有法律、法规要求,梳理特种设备标准管理十要点如下:安全管理制度,应急救援预案及年度演练,操作规程,维保和巡检记录,安全教育培训,安全附件台账及校验、定检,管理、作业人员台账和证书,压力管道和压力容器年度检查记录,设备登记台账和定期检验,设备现场使用管理状况。企业应对照上述要点实行标准化管理,可以在规模型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试点实施,然后逐步扩大范围。
进一步研究完善对压力管道的日常使用监管。鉴于压力管道本身高风险和互联管网的特性,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刻不容缓。但因现有登记和监管系统不够完善,监管工作客观存在“掣肘”情况,主要表现在:企业压力管道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如果发生大修、改造、拆除、改线等情况,因现有登记系统不具备压力管道使用情况更新或登记功能(其他类特种设备登记系统具备此功能),造成监管部门对企业压力管道实时情况难以掌握,给动态监管带来难度。因此,建议上级部门应进一步研究完善压力管道登记、监管手段,有效提高压力管道检验和登记率,降低安全风险。
江苏省张家港保税区市场监管局 周辉顾天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