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王彤旭)“看着银行卡里的钱在慢慢变多,是一件非常快乐非常有成就感的事。”年出生的莹莹爱上了存款,研究生毕业仅两年时间,她就和丈夫一起攒了将近50万元。“存钱!”在上海工作的君君则是天天提醒自己,她把手机屏保换成了一张粉色的猪猪图片,上面就是这两个醒目的大字。央行近日披露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全国人民币存款增加6.87万亿元,同比多增3.05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多增亿元。一时间,居民超额储蓄使“报复性存款”成为热词。存款“凶猛”的,不乏莹莹和君君这样的年轻人。后浪研究所发布的《年轻人攒钱报告》显示,在全国名40岁以下的人士中,90后这一职场主力*每月有存钱习惯的比例最高,占到41.7%;95后也紧随其后,达到40.6%。在存钱比例的高低上,90后依旧对自己最“狠”,有三成的人表示,会存月收入的50%以上。为什么存钱,存多少钱,存钱之后要做什么?这是属于90后的人生课题。“报复性存款”背后有哪些“冷思考”?为什么存钱,存多少钱?这是属于90后的人生课题。(图片由摄图网提供)1.年轻人不爱花钱爱存钱?“存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花钱,但我发现,存钱越多头脑就越冷静,越想好好规划一下如何花钱。”作为标准的90后,莹莹平时很节省。结婚需要房子,对于莹莹而言,存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买房,她和丈夫省吃俭用攒够近50万元,再加上双方家长的支援,终于凑够了近百万元的首付款,得以在南京安家。虽然已是有房一族,但新冠疫情发生后莹莹更加节省了,衣服也都买便宜的,觉得干净得体就好。“现在我们的存款又有30万元左右了,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在南京市区再买一套小房子,把父母接过来。而且我们也有备孕计划,要为未来培养孩子多存钱。”莹莹说。存钱,最初或许只是令人成瘾的文字游戏,但渐渐地,它让年轻人拥有了对生活的掌控感,有底气面对周遭的不确定性。在上海工作的君君是花呗和信用卡的忠实用户,因为工资不高,又习惯了大手大脚,君君超前消费欠下的钱还在继续增加。疫情发生后不到一年,君君就没工作了,并立刻陷入信贷产品即将全面逾期的尴尬境地。虽然家庭并不富裕,但她也不得不求助于父母帮忙还钱。“暗无天日”。君君这样形容没工作后的那段日子。整整两个月,君君奔走在求职的路上,并在生活中开始节衣缩食、精打细算。当在新工作单位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后,君君做了一个重要决定:每个月都要将工资的50%存起来。“我再也不想经受当初的痛苦。在没工作的那段时间,我平时买的衣服首饰并不能变成食物果腹,我没有任何抵御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存款才有安全感。”年,苏苏用花呗购买了某高端消费品牌的手链,共计3万元,分24期两年还清,加上利息每月还款将近元,这导致苏苏成为了“月光族”。但是眼看着周围的同龄人都在存钱,苏苏也开始了反思。“日子过得好不好,不在乎有没有高端消费品,没必要为了虚荣而强撑面子。”思考过后,苏苏卖掉了手链,又添了些钱结清了花呗。“现在我已经攒了3个月的钱,存款接近1万元。我特别快乐,是借钱买高端消费品体会不到的那种快乐,期待着我的存款慢慢变成5万元、10万元的那一天。”苏苏说。年轻人不就是该去”挥洒自我“,有钱就花吗?20岁的时候,谁不是这么过来的?话虽如此,但当年轻的90后们陆续步入“3字头”,当他们经历了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影响,当他们开始扛起家庭的责任,准备生儿育女,他们的消费观变得更理性,也更趋于不爱花钱爱存钱。个人养老金未来前景广阔,已成为业内的共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提早进行养老规划对个人而言愈发重要。图为招商银行在深圳机场的广告。(中国商报记者杨宏生/摄)2.大家都不爱花钱了?一直以来,国人以远超国际平均水平的储蓄率,给全世界留下“爱存钱”的刻板印象。国人之所以爱存钱,是为了抵御一些潜在的风险,以满足住房、医疗、教育等需求。而“爱存钱”这种特质,在年显得尤为突出。喜茶告别“30元时代”、海底捞推出“低价”团购套餐……在餐饮业打价格战搞“内卷”的背后,可以窥见居民消费更加趋向“性价比”的事实。居民消费愈发理性,或也推波助澜了年我国居民存款创新高的发生。今年1月10日,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