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Uhjnbcbe
- 乞丐
- -178
- -1957
- 2020-03-27
|
1#
t
T
发表于 2024-03-05 17:18
|只看楼主
北京专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hj_bjzkbdfyy/板鹞风筝 今天是五一假期最后一天, 天气晴朗,宜放风筝。 在冶金园(锦丰镇)建设村, 年过七旬的袁刘照爱做风筝、放风筝, 是名副其实的“追风达人”。 走进袁刘照家, 只见墙角竖立着巨幅风筝, 墙上悬挂着色彩艳丽的板鹞, 让小楼增色不少。 风筝是袁刘照从市场上买的, 板鹞则是他的手工作品。 板鹞用细竹扎制,鹞身挺拔坚硬, 布满了葫芦做成的哨子, 并涂以红色和绿色。 哨子大小不一,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 底部一对稍大的葫芦叫嘟子, 嘟子中间一只大如淘箩的葫芦叫嗡子。 袁刘照介绍说: “板鹞好似一套音响设备, 放飞时,把它绑在风筝上, 风筝就能发出美妙的响声, 这就是古老的板鹞风筝。” 板鹞风筝大者丈余,小者尺盈。 放飞时,劲风吹响板鹞上的哨子、嘟子、嗡子, 发出不同的声音,有如机群掠空,震耳欲聋; 又似江海怒涛,汹涌澎湃, 犹如欣赏一支雄壮的“空中交响乐”。 袁刘照与板鹞风筝的不解之缘, 要从孩童时说起。 那时,袁刘照常看到有人将葫芦绑在风筝上, 放飞时,风筝在空中“嗡嗡”作响, 几里以外都能听到。 这种会“唱歌”的风筝学名叫板鹞风筝, 发声的葫芦叫哨子。 拥有一只板鹞风筝成了袁刘照的小小梦想, 于是,他学着大人的样子用秸秆做风筝的骨架, 糊以报纸或桑皮纸, 涂上颜色或粘贴剪纸图案。 那时,街上有专门卖哨子的杂货铺, 袁刘照到田间地头捡拾棉花, 用卖棉花的钱买了几只哨子, 把它们绑在风筝上。 自制的简易风筝终于“发声”了, 尽管声音并不悦耳, 但着实让他兴奋了好几天。 之后,袁刘照让家人在地里种了些葫芦, 尝试着自制哨子, 正式踏上了他的“风筝之旅”。 成家后,袁刘照白天到工地上做泥瓦匠, 晚上扎进房间做板鹞风筝, 手艺也越发精湛。 妻子陈玉娥很支持他, 在门前屋后种满了葫芦。 风筝本是借风之力自鸣之古筝也, 无声者形再美也似哑女升空。 在袁刘照眼里, 板鹞好比百音齐鸣,似仙乐震耳, 可谓妙趣万千, 声音则是板鹞的灵*所在。 退休后,他终于实现了时间自由, 更执着于对声音的追求。 袁刘照的“工作室”里摆放着各种工具, 墙上悬挂着大大小小的葫芦。 制作哨子时, 他先用锯子将葫芦横着截去一部分, 掏去里面的瓤和籽儿, 再用一块圆形木块封住截口以免漏气, 最后在木块中间挖出一个带斜面的哨口。 哨口的长短、大小, 倾斜的角度决定了哨子的音质。 “调音”是袁刘照的主要“功课”, 每次做好哨子, 他都会用鼓风机对准哨口, 分辨音质,修改哨口,直到满意为止。 “九串铃”是袁刘照最得意的作品, 它高达3米,板鹞上粘贴了多只哨子, 嗡子重达5斤,至少4人合力才能将其成功放飞。 “九串铃”升空后,高低音交响和鸣, 雄伟浑厚,令人过耳难忘。 放板鹞风筝还得老天爷赏脸。 板鹞风筝有一定的重量, 放飞时对风力有要求, 大型板鹞风筝需六级以上风力, 小型板鹞风筝也需五级风力, 才能稳定升空并发出音响。 手痒难耐时, 袁刘照每天看天气预报,等风来。 遇上台风天气, 他便兴冲冲地约上几个志同道合 的鸢友到空旷处过把瘾。 看着板鹞风筝在天上自在飞翔, 聆听着美妙的“空中交响乐”。 每每这时, 袁刘照恍若回到了童年, 仿佛仍是那个追风的少年。 这便是袁刘照“追风”的乐趣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