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知乎有一个热门话题: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年龄不大,但已开始焦虑30岁后的生活,这种焦虑意识真能让他们避免年龄危机吗?其实,每个年龄段都会面临自己相应的危机,因为人的欲望是永远得不到满足的,而得不到满足的欲望就会带来焦虑。况且现在是一个不分行业、不分年龄段,普遍存在职场焦虑的年代。所谓的年龄焦虑、中年危机,只会让身处职场中的我们更加无助和恐惧。并不一定因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更多的是在社会巨大洪流前,我们不能抵挡住时代变迁的无力感,以及突破不了自身阶级的恐慌感。在朋友圈里,时不时的就会看到类似“被外企耽误了的中年人”、“我想从国企辞职”,这样令人深感焦虑的文章。还有最近年关,各大公司开始裁员,频频出现“35岁以上的员工通通被裁”、“只招30岁以下”等新闻。“年龄焦虑”也许是个伪命题,但因为年龄所引发的职场焦虑确实并非无中生有。那么在这个焦虑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职场焦虑”呢?
1
“还有15分钟到山顶”
有一种山是不得不爬的,叫团建爬的山。比如好多年前我们团队去爬泉州的清源山,爬着爬着,大家都累了。特别想知道爬到山顶还有多远,那种不知道还要坚持多久的不确定性让人更加疲倦。于是就有人问向导:“还有多久才到山顶啊?”那个向导就对我们这些坐在台阶上的流着汗、喘着气、四体不勤的家伙们说:“还有15分钟就到了。”所有人都跟打了鸡血一样,“蹭”地从石阶上跳起来,有说有笑继续上路。不知不觉好几个15分钟过去了,还是没到山顶。大家好不容易鼓起来的劲又消耗的差不多了,这时候再问向导,向导又说:“还有15分钟就到了,这回是真的。”大家又气又乐,笑骂这个大骗子。不出所料,后来向导又把这个把戏玩了好几次,我们才到达山顶。后来我自己问自己,究竟赫赫有名的清源山有什么特色?不是山有多高、景有多美,我最深的印象居然是向导的:“还有15分钟到山顶!”我意识到,当我们的注意力和情绪都放在“快点,快点,快点爬上去”这个目标的时候,我们心里都不断在想:“一个15分钟过去了,两个15分钟过去了,怎么还不到。”以至于,路上有什么风景都变成了次要的了。这就像我们试图去了解一个职位时,我们最关心的几个问题都会是:这个职位的发展路线是什么?各个层级收入怎么样?最有可能出现的天花板在哪里?……如果这些个问题没有清楚的答案,我们就会特别容易焦虑,因为看不清明天在哪里。每个人都在担心,这一步一定不能错,一步错步步错,职位落后别人好几级,收入也会落后好几年。但如果是较为成熟的职位,发展路径非常明确,我们到了年龄,就不会焦虑了吗?天真了,那个时候我们的焦虑就会变成:我为什么还没有升职加薪?是不是应该跟老板争取一下了?我是不是遇到瓶颈应该跳槽了?……如果自己还不着急,家人,老板就会想:“都这个年龄了,TA还没有想过要升职要加薪?这家伙是不是太没有上进心了?责任感不够吧?得敲打敲打吧?”不仅是职位薪资,还有各种流行的职业鄙视链,随时随地候着你,刺不刺激,惊不惊喜?
2
你眼中的“山顶”是什么?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第二个习惯就是“以终为始”,中文版对“终”的描述就是“人生目标”这四个字。而在我们当下焦虑的文化语境里,“人生目标”常常又变成了“高职高薪”等这样的外在的“成功标签”。正巧,最近我和另一位教练谈到什么是“以终为始”的终。她给我看了英文原版,我清晰的看见原著里面对“终”的定义是“临终前的意象”——那些是能够深深触动你的“内在”的东西。就以清源山上一个很有趣的人——弘一法师为例:若我们把职场的“山顶”简化为“职位”、“地位”、“收入”这样的外在的标准,他的职业山顶应当是“名校校长/艺术大师/教育集团CEO”。这就可以算是他“善终”了吧。然而,他却在39岁盛年,抛下妻子,皈依佛门。那么,他眼中的山顶究竟是什么?从他的学生,漫画大师丰子恺的描述中我们大概能窥见一斑:当时人都诧异,以为李先生受了什么刺激,我却能理解他的心,我认为他的出家是当然的。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李叔同心里的那个山顶,从来就不是“外在”那一个。
3
发掘你的深层山顶
如果说弘一法师是功成名就了,人家有在各领域自我放飞的自由,那我们来看看一个没钱,没业,连基本自由都没有的人是如何追求内在的“终”的:罗伯特·斯特劳德,美国人,年出生,小时候不堪父亲虐待离家出走,18岁竟然做了老鸨拉皮条,19岁在和一个酒保的斗殴中枪杀了对方而入狱。这还没完,他在狱中打架斗殴,26岁竟然刺死了一名狱警,被判一级谋杀和终身监禁。这样的人还有什么职业什么人生可言?他的职场山顶可能也就是杀人犯的坟墓吧?我打赌你猜不到,他有一次意外抚养了三只受伤的麻雀,从此对鸟类的研究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后来他将全部精力都投入研究鸟类,竟然成为了一名国际知名的鸟类学家。他在狱中出版了一本关于鸟类疾病的书,其经历还被拍成了电影《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如果一个围墙里的犯人都可以在监狱里创造出自己的职场山顶,那我们又是怎么把职场过成围城和天花板的?试想一下,在临终的病床,你和你最爱的家人挚友回顾你的一生:你会因为没有做什么而后悔?你曾经的职场对你意味着什么?你希望身边的人因为什么而记住你?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作家埃伦兰格在她的书《专念》中是这么说的:当人走到生命的尽头回顾时,最常问的不是自己的银行账户里有多少钱、写了多少本书,或者自己建造了什么。如果你有机会陪伴一个知道自己死期的人,你会发现他的问题非常简单:“我是否好好爱过?”“我过得充实吗?”“我学会放下了吗?”
梁文道说过一句话:“每个年轻人都以为自己是能飞的,可是到了最后都还是在地上。人从青年到中年是一个从天上落到地上的过程。”人生不是关乎一个个外在的“成功”标签,职场的山路也不是在那些外在标签和你现在之间画一条直线,然后不停的焦虑的问自己:“怎么还没到,怎么还没到,是不是选错了路?”若不是你自己允许,不管你身处外企、国企、私企还是自由职业,还有什么能耽误你寻找内在的成长和风景的呢?当你的双眼因为内心的祥和与愉悦而变得清澈的时候,你会看见不一样的山,不一样的路,不一样的山顶。
本平台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转载该信息仅出于让求职者周知目的,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