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海兵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
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除了做好国家层面的开放外,我们还应注重地方开放,特别是县域的开放。县域(县、自治县、县级市、县级区)的开放,不仅包括县域对国外的开放,也包括县域对国内其他地区的开放,还包括县域内部的开放,如乡镇街道之间的开放。前两者,即县域对国外的开放和县域对县域外其他地区的开放,可以称之为县外开放,最后者,即县域内部的乡镇街道之间的开放,可以称之为县内开放。
绝大多数县域具有面积不大(0.5千~5千平方公里),少数在1万平方公里以上、人口不多(10万~万)等特征,本文在东部沿海某县级市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系统研究县域的对外开放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县域开放发展的区域对策
1.强化区域细分意识。讨论县域开放必须细分区域,对县内和县外进行具体化:县内开放包括县域陆地的开放和县域陆地延伸的海域开放,县域各镇(街道、乡)的镇内开放和镇外县内的开放,县域各镇的各村(社区)的村内开放和村外县内的开放;县外开放包括县外市内(这里的市一般是指省辖市)的开放,市外省内的开放,省外国内的开放,国内海外的开放。县级层面的开放可以借鉴相当于一个县域面积的香港特区的贸发局模式(体制、管理)。香港贸易发展局(香港贸发局)是于年成立的法定机构,负责促进香港的贸易开放,在世界各地设有50个办事处,其中13个设于内地(北京、成都、武汉、大连和深圳等)。香港贸发局通过举办展览会、全球会议及商贸考察团,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开拓内地和环球市场提供机遇。
2.设计和编制分级开放的评估指标体系。不仅要有县级的开放评估指标体系,而且还要有镇级(乡级)、村级的开放评估指标体系。镇村之间的开放评估指标体系由于地理位置、历史不同而应该有所不同,关键是审批做减法、监管做加法、服务做乘法、风险做除法,可以评估经商的便利化程度、小微企业服务力度、产业引导基金规模、国内和国际的县商(镇商)大会与大讲堂等,还可以评估对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参与度、连接度和影响力。
3.降低县内企业开放的集体物流成本。开放与物流相伴,对于主要的物流港口(海港和空港),如果每个企业各自为战,港口费用就降不下来,若由县域*府出面,或者县域商会出面,把县域企业整合起来,与有关港口做好沟通协调工作,自然会产生“1+12”的效果。这就是开放的意识,县内企业的抱团运营。
4.利用飞地模式提升县域影响力。国家之间可以有飞地,省与省、市与市、县与县之间都可以有飞地。飞地可以是研发基地,可以是展示窗口,可以是货物集散基地(比如海外仓)等。县域飞地可以在县外市内,可以在省内,可以在国内,可以在海外。飞地可以成为开放的桥头堡。
二、县域开放发展的环境对策
开放的基础是环境。环境的含义很宽泛,对县域来说,尤其东部沿海来说,当下比较重要的是建设健康县域、水景县域(市镇村)、花园县域、法治县域、乐业县域。
1.建设健康县域。健康是开放之本。目医院虽已具备一定基础,医院,相对于镇区百姓的需要还远远不够,每个东部县至少医院。常住人口超过万的县级市,医院;常住人口超过万的县医院。没有这一条,便不能很好地应对当下老龄化问题,无法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实体目标。
2.建设水景县域。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美丽之源,作为和水天然联系的东部中部县域,应着力打造水景县域。一般县域都有水系规划或水利规划,但更应该有水景规划,不仅要有县域的水景规划,还要有每个镇、每个村的水景规划。据调研,东部沿海的很多县域,其每个乡镇、每个村都很独特,都有开发水景的潜力。修旧如旧、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自筹资金或引进资金,有限的投入就可以产生很大的风景效益。
3.建设花园县域。东部沿海的县域(尤其县级市)很多以工业闻名,各个层次的工业园不少,然而工业园不能只是工业的聚集,还要有“园”的特征,应该按照花园的要求建设工业园,让每一个工业园都成为工业花园。有了花园县域,才可以有安居县域、乐业县域。
4.建设法治县域。开放发展需要速度,但不能只追求速度。调研中企业家们普遍认为,融资合资和引进技术等,有时不需要或不可能太快,不能对企业搞限时倒逼机制。当下,企业非常需要法律服务,尤其中小企业和在县外、市外、省外和海外设立机构的企业,企业家们希望*府为中小企业按一定比例配置法律顾问服务,可以鼓励非*府组织进入,可以给予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的组织以资金支持。
5.建设乐业县域。县域*府需要在就业服务上做大文章,就业是乐业的基础。可以考虑在县域的就业大平台或招聘大平台公益化运行。县级*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