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Uhjnbcbe
- 乞丐
- -178
- -1957
- 2020-03-27
|
1#
t
T
发表于 2022-11-19 23:04
|只看楼主
冬天怎样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bdfyy/物资匮乏的年代, 家里物件都追求牢实耐用, 用的时间长了有了缺损也不舍得扔掉, 总要想办法修。 那时,制作、修理各种物件的手艺人 多是挑着工具走村串户,以此谋生。 箍桶是一个古老的行业。 以前每家每户用的多是木制的盆桶, 箍桶匠们在农村很受欢迎, 做新桶修旧桶,忙得不亦乐乎。 塘桥镇欧桥村就有这样一位箍桶匠, 他叫陈永祥, 乡间小路上依然能听见他用虞西口音吆喝: “箍桶、箍锅盖、修藤椅——” 陈永祥今年66岁, 这是他带着手艺走村串户的第48个年头。 为了谋生,陈永祥17岁那年开始跟哥哥学习箍桶。 一年半后,陈永祥就开始独自一人到处揽活了。 28岁时,陈永祥买了自行车, 他将两个工具箱挂在自行车的后座上。 50岁那年,陈永祥的出行工具 由自行车升级为电动三轮车, 两个工具箱放在车斗里。 至今,这两个工具箱已经陪伴了他近半个世纪。 在陈永祥家里, 有一间面积不大的作坊, 地上放着些木板、竹条、几个半成品锅盖、 几张待修的*藤椅。 墙上整齐地挂着各式各样的工具, 这些工具都是他自己制作的, 其中有部分已经陪伴了他几十年。 每天早上8点多, 陈永祥就骑着电动三轮车去四乡八镇转转, 一直到下午4点左右才回来。 他从不事先规划路线, 也不在乎一天能做成几笔生意, 心情好天气好就多逛一会, 觉得没趣了想早点回家便随时收工。 “这样很自由啊,可能我天生就是做这个的。” 家住妙桥侯家宕的陆大伯经常找他修木盆和木桶。 这个木盆使用了多年, 盆底已经有些变形, 木盆外壁的金属箍圈也因生锈而断裂,需要更换。 陈永祥先将木盆上锈蚀的铁箍拆下来, 从工具箱里挑一根合适的铁条, 敲打成环状,然后打孔、固定。 虽说只是换个铁箍,却也挺费工夫, 不用尺量不用计算, 全凭陈永祥的手感和经验。 除了箍桶,陈永祥还会箍锅盖。 老式的农村土灶头上安置的大锅配的多是木锅盖。 这种锅盖是用带弧形的木块拼成圆形的盖板, 外圈用竹片箍紧,把手也是木制的, 木制的把手不易导热,又防烫又方便。 更重要的是,用这种锅盖闷出来的饭菜 带着浓浓的烟火气和淡淡的木香。 陈永祥每次出门揽活路过常熟福山, 都会买几根毛竹带回家。 常熟福山的毛竹粗大有韧性, 适合加工成箍锅盖的长竹片, 陈永祥时不时地买上一些,放着备用。 现在,那个用竹片箍围着的木头锅盖, 渐渐在日常生活中消淡了, 萦绕在鼻尖的饭菜亦丢失了浅浅的木香。 陈永祥说:“会这门手艺的人,大多上了年纪, 现在这一带可能就剩下我还在做了。” “我这藤椅能修吗?” “我来帮你看看。” 陈永祥有一部老式翻盖手机, 只要有电话打进来, 大多是找他修东西的顾客。 陈永祥每次收到破旧的*藤椅, 都会用记号笔在椅子底部写上客户的名字地址, 等修理好后再送回去。 几十年来, 陈永祥的足迹遍布张家港和常熟的许多乡镇村落, 除了下雨和雪天,他从不停歇。 日复一日地走村串巷, 让他对犄角旮旯都非常熟悉, 甚至比导航还精准。 陈永祥熟悉了走过的路, 路过的那些人也熟悉了他, 一听见那带着口音的吆喝声: “箍桶、箍锅盖、修藤椅——”, 就知道一定是陈永祥来了, 会热情地和他打招呼。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陈永祥执一门手艺在时光里慢慢行走, 走过的每一条阡陌是独属于他的诗行, 而他的匠心抵达的每一个地方都有旖旎的风光。 来源:遇见张家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