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江苏张家港塘市一碗面,做了40年 [复制链接]

1#
北京荨麻疹中医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_9159439.html

上世纪的塘市谷渎港和往常一样,清晨5点,汽笛声响起,轮渡缓缓靠岸,密集的人群踩着木板,簇拥着走上岸。码头各种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谁都没想到,在码头走来一位钱姓小伙,他的手艺竟延续了三代人,传承至今。

年,钱大保在塘市街创办个体私营面店。钱大保面店的面汤配料、猪肠浇头和其它卤菜以其独特的风味在境内享有美誉,其中红烧猪肠烂而不腻、鲜而不肥。至年,其儿子和孙子仍在塘市街分别置业开卤食店和面店。

01

阿平面馆

老塘市人,基本上都知道这家老面馆—阿平面馆(钱大保之孙的店),店面不大,前后一共六张桌子,走进店里,仿佛有一种时空穿梭的感觉。

“我初中毕业跟祖父学习手艺,当时一起学习的还有我叔叔,到后来我接手了祖父的面馆,叔叔也开了自己的面馆。”钱大保的孙子钱阿平回忆道。“我祖父的店一开始在五方桥附近,我搬到这边也才8年,阿平是我的外号。”

虽说阿平的店是前几年装修才改名叫的阿平面馆,可丝毫不影响他在食客心中的地位,靠的依然是吃了几十年的老客们。“许多塘市人从我祖父开始就是忠实的老顾客,现在都70多岁了,还是只钟情于我们这祖传的手艺。”

阿平面馆主打传统本地汤面,红汤面讲究的是面白汤红。一点香葱,稍许油盐酱醋,再加入猪油,保温又增香,冲入一勺煮沸的面汤,放浇头时再淋一层卤大排和焖肉的原汁,滚汤冲汁,激发出卤汁中丰厚的油脂香气。

能保持多年来塘市人的喜欢,这一勺原汁占了莫大的关系,这是爷孙三代秘制的传承,每一份独自调制的酱汁,都是多年心血的凝聚,既是见证也是坚持。

“排骨汤多要几勺,我口味重,就喜欢你们家的面。”隔壁娘娘扯着嗓门进来就喊道。阿平家的面尤其适合重口味人群。

添加猪油

倒入面汤

放入面条

为了做出始终如一的卤味浇头,钱阿平从来都是亲力亲为。“每天四点到四点半就起床准备各种材料,卤制浇头,要足足两个小时。”靠时间把各味佐料香料的独特味道自然地揉进浇头中。

焖肉面亦是味道十足,吃焖肉最怕肉肥腻人,阿平卤出的焖肉软烂十足,筷子都不敢使劲夹,生怕其粉身碎骨。

想比如今层出不穷的各式浇头,阿平家的面稍得朴素而又平淡,只是看着日渐更新的城市,人们总是需要一些旧物把现在和过去生活拴在一起。从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到已经驾轻就熟的中年大叔,店在变,人在变,唯有阿平手中的这碗面一直未变。

02

一家春面馆

念着这一口旧味道的,大多是老人。清早没开门,睡不着的晨练老人早已在门口等候,在塘市东街,他们等候的是阿平面馆,而在西街的老人,他们更愿意在一家春面店(钱大保之儿的店)店前等候。

“钱大保是我的公公,当时我公公开店时就叫一家春面店,我们搬过来以后继承了这个店名。在西街也开了二三十年了,这个店如今也传给了下一代,我们每天来帮帮忙。”在娘娘的口中,我们对钱大保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我家公公以前在无锡做大厨的,每样手艺都会一些,卤味做的特别好吃。”

左为亲家母/右为钱伯伯老伴

钱伯伯继承了父亲的卤味手艺,除了原有的面食和快餐之外,还增加了多种卤味,坚守传统却又不墨守成规。张家港人做卤菜都要着相同的特点,都相信着自己的手艺,不依靠酱料等外力的支持,钱记熟食同样如此。

相比外边琳琅满目的品种,一家春面店的品种显得捉襟见肘,只有常见的6个品种,但临街店铺前屋开门卖卤菜,后方吃面喝茶这样的经营模式,让老饕们有了变花样的资本。“大排加卤牛肉、大肠加猪蹄......”会吃的老饕们能在这连吃一个星期,不带重样的。

有人会问,都是两家面馆师承一脉,口味怎么样。一家春面店,贩卖的同样是浓郁的苏式汤头,总体味道差距不大,都很适合重口味的人吃。

开面馆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很多面馆老板过着起早贪黑的生活。更别说还有卤味这个重担。“每天天不亮我们就要到店了,一是来我们这边吃早茶的人居多,二是做卤味需要长时间的腌制,缺不得工序。”

“我们辛苦了一辈子已经习惯了,只是见不得孩子们这么辛苦,能多帮孩子们一年就多帮一年。”在娘娘们眼里,不管子孙多大,依旧是他们最心疼的孩子。

从最初的夫妻合作,到现在儿子儿媳和亲家的加入,一家春面店变成了一家子的经营。下面的下面,做卤菜的做卤菜,洗碗的洗碗,分工明确。手艺一代传一代,吃面人也是如此,在熟悉的地方吃着熟悉的面条,仿佛一切都没有变。

年轻的时候,饿了纯粹来吃碗面,到了老年,叫上三五好友,再春面店约一波早茶,开启一天平淡的生活。在这样一家老店吃面,食客心里多了一份踏实和随意。有时候传承的不仅是对手艺的坚守,还有人情的温度。

就算周围人来人往,就算周围的面馆比比皆是,幸好一家春面店还在,阿平面馆还在,也幸好这里的人还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