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呋喃丹农药急性中*事故调查分析
一起呋喃丹农药急性中*事故调查分析
一起呋喃丹农药急性中*事故调查分析
广西预防医学 2000年第2期第6卷 短篇报道
作者:李记忠
单位:广西柳州铁路局桂林卫生防疫站 541001
1995年6月6日,桂林北站货场内发生一起呋喃丹农药急性中*事故,现将当时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 现场调查
事故发生在货场第九区专用农药仓,仓库南北走向、长约20m,宽10m,仅东墙上方有4个约0.5m2气窗。仓库内909、910、912、913货位上各堆放编织袋包装的呋喃丹农药,堆高1.5m。仓库内通风不良,有扑鼻性气味,气温30.2℃,静止风。仓库外停放着60吨重一整装另担车皮呋喃丹农药,车皮密闭良好。
6月6日中午12点,三、六班8名装卸民工人工卸车,打开呋喃丹车皮门后,发现有10包呋喃丹散包,随即重新装包,运到农药仓库内堆放。16点卸车完毕。在整个卸车作业过程中,有7名民工均未戴帽子、口罩及手套,中途休息时,民工们未洗手,就抽烟喝水。卸车完毕不久陆续出现中*症状而送就医。未中*一名民工在卸车作业过程中,头戴帽子披巾,并用披巾蒙口鼻加强个人防护,中途休息时不吸烟。
2 临床资料
2.1 一般情况与临床表现 8名装卸工均为青壮年男性,年龄24~35岁,其中7名中*患者出现的主要临床症状有:头痛、头晕、胸闷、四肢乏力。5例症状较重,除上述症状外,还出现四肢麻木,行走困难,恶心,呕吐4~5次,为胃内容物。
2.2 实验室检查 7例患者急查全血胆碱酯酶活性,除5例全血胆碱酯酶活性为65%外,其余2例大于70%。
2.3 治疗措施 患都经采取清洗皮肤、阿托品静脉注射、吸氧、保肝、补液等措施,观察1~4小时后,症状消失,病情稳定,全部患者于当天治疗痊愈。
3 分析
3.1 根据现场调查,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证实本次中*为呋喃丹农药急性中*,中*人数占87.50%(7/8),其中*原因为:卸车作业过程中,民工违反农药装卸安全操作规程,个人未作任何卫生防护;当时气温高,在静止风小气候条件下,仓库内严重通风不良,民工持续作业时间长,皮肤大量出汗,呋喃丹结晶大量直接沾附民工身体各部位,经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内所致。
3.2 呋喃丹属氨基甲酸酯类高*类农药,白色结晶,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其中*临床表现与有机磷农药中*相似,但全血胆酯酶活性轻度下降,一般病情表现较轻,病程较短,恢复较快。呋喃丹农药急性中*事故非常少见。目前呋喃丹中*暂无国家诊断标准,根据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参照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而诊断为呋喃丹急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