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琴是张家港市凤凰镇西参村的种植大户,今年31岁。他曾经是一名优秀的消防员,在队伍里成绩名列前茅。两年前,朱云琴辞去了工作,和弟弟朱云蕾一起回到家里接手父亲的田地,开始全职当农民。
那又是因为什么让两兄弟做了这么个决定呢?一个原因是兄弟俩想卸下父辈肩上的担子,让他们年纪大了能享享清福。
朱云琴父母亲从年就在张家港市凤凰镇承包种地了,种植面积从开始的50多亩拓展到后来的余亩地,因为两口子种的地越来越多,但农业生产中机械化水平较低,管理起来越来越费劲。前几年虽然两个儿子农忙时节会在家里帮帮忙,但毕竟这么多田地主要是两口子自己在管理,加之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也不太好,就开始力不从心了。有些田地管理不好没有多少产出,处在半荒废状态,特别是年头不太好的时候,因管理缺失,错过农时,田地平均产量偏低,两口子辛辛苦苦忙活一年,最后算下来非但没赚到钱,反而还亏了钱。朱玉琴和弟弟商量下来还是决定回家务农,下定决心要把承包的这些田地给种好了。
面对上百亩的田地,劳动力成了最大的难题。要让田地能快速达到耕种的标准,提高粮食产量,兄弟俩决定投入资金购买机器,用机器代替人力。因为光靠人力,规模生产的需求跟不上,一旦错过农时就意味着这一季的粮食产量又成问题了。同时,村党委非常重视“三农”问题,一直在宣传和落实最新的惠农政策,且在购买农机方面就有不错的政策性补贴。兄弟俩商量下来一拍即合,先后投入了30多万元购买农机,起初只有一台拖拉机,后来又添置了插秧机、植保机、无人机等器械,朱云琴两兄弟开始有了自己的一整套机械农耕系统。随着器械越来越齐全,他们的耕作效率也越来越高,两兄弟觉得除了一开始承包的多亩地还有余力,于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另外承包了多亩地,现在种植面积超亩。朱云琴和弟弟不仅学会了操作各种器械,还通过参加技术培训,和各地的种植能手们交流经验,提升种植技术,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以前父母种植的时候,小麦最高亩产斤,两兄弟种植后去年亩产斤,今年亩产能达到斤。
90后辞职再就业,更多的人会到大城市里选择一份轻松安稳的工作,而朱云琴和弟弟朱云蕾一起选择回到农村务农,更多的是一份农村的情怀。
朱云琴说:“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的乡土人情,有一种亲切感。生产出来那么多粮食,金灿灿的稻谷,金灿灿的小麦,感觉有一种成就感,感觉很自豪!”这是这个“90后”小伙对农村最质朴的情感。乡村振兴需要先进的技术,也需要更多懂技术的年轻人加入到发展的队伍中来,希望未来有更多像朱云琴、朱云蕾一样的年轻人,怀揣赤子心,共圆中国梦。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黄玉琴
校对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