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报,对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励,江苏省常州市因为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推进快,重点区域大气、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而获得此项殊荣。
从监测数据看,常州市区PM_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7.8%,空气优良天数为天,均达到江苏省考核要求。实际考核的31个国省考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83.9%,同比提高23.3个百分点,改善幅度全省第一。
部门协作搭台治污
在这些看似寻常的数据里,凝聚着污染防治攻坚的努力和心血。常州市经济发达,污染物排放强度大,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系条件导致区域污染物扩散条件差,水、气的环境容量都偏小。
“十二五”时期,常州市国省考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仅有27.3%,位列全省最末。年常州大气环境也因为改善进度滞后,在省内排名较后,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对此开展督查帮扶。无论水环境还是大气环境,常州曾经都是省内“后进生”。
后进变先进,首要是常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投入。“市长从专项资金里专门拿出了万元用于大气污染防治。”常州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处负责人介绍。
这笔钱的一部分,被用于搭建常州市大气攻坚信息平台建设。这一平台纵向整合了国家、省、市、区等已建设的各类大气环境监测体系业务数据,横向集成了气象、住建、交通等部门大气管理职责功能相关的行业管理数据,为大气环境管理决策提供实时动态的数据支持。
点开这一平台,只见国控点、省控点、市控点监测数据一览无余,市区两级的气象站、企业的相关数据历历在目,源清单条分缕析,工地、港口码头的主要污染物监测数据实时在线。
常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办公室通过平台发现问题后,就会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