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年龄稍长的老张家港人才知道,以前有个东沙镇。上世纪60年代,东沙还只是一片新涨出来的长江沙滩,经过围垦造田,老沙上人便迁到这块沙地上定居。
东沙在张家港边上,即靠着长江、又靠着常熟,说着一口崇明话。
老一代人流传着“东嫁”的说法,说是西边会被长江淹没,而后慢慢有了东沙的繁华。昔日东沙街上繁花似锦,商铺云集,而今只剩下一片凄凉。
边听边看
常回家看看陈红-流淌的歌声第5期
今天,小编带大家走一走这个张家港为数不多的复古式老街——东沙街。“西边是农场,东边是东沙(有个十字路口为界),东沙街就是这边最老的街。”叔叔看到我在拍照,笑着对我说。
“东沙原本是个镇,在年并给兆丰,年又并给了乐余,年一部分并到了南丰,村上户籍有一万人,几经搬迁,现在你能看到的街上不过百人。”(如年数不对,请留言纠正)
墙壁上青苔似乎多了些,荒废的住所变得破乱不堪,门窗边、栏杆上,无不透露着落寞的痕迹。看着街两边的商户破旧招牌,仿佛昔日的繁华还在眼前。“以前这边是镇的配置,啥都有!当然热闹!”
“我十年前还在东沙街上吃过汉堡小吃勒!现在哪还有。对面原来开了个炒菜店,哪有人去吃呀。我们这边外卖也点不到,倒是可以点到常熟的,起送费50,配送费30,你点吗?”一旁的大叔几句话突然把小编给逗笑了。
锈迹斑驳的大门上,依稀还看得见个“福”字,透过门缝望去,院子里绿意盎然的小草,成为残旧老宅前,一抹亮丽的色彩,只可惜早已无人问津。“现在晚上走在东沙街上都没啥声音,感觉有点怕怕的。”旁边一位大哥笑着说。
漫步在街道上,看见老人独自坐在,空荡荡的房屋内,手里握着吃食,安静的望着街上偶尔路过的行人,就这样一天天消磨着时光。“你们是来吃饭的吗?去东沙大酒店!”老爷爷笑着说。
流浪猫狗肆无忌惮的,穿梭在街上,除了偶尔疾驰而过的汽车,和到点就来的公交,再也不见其它,巷子里零星传来的犬吠声,给这个小镇更添一分寂寥。
路过一家家商店,发现大多都已关门,只剩下为数不多的村口小卖部。虽鲜有顾客流动,但好在能满足在这生活的人的基本需求了。
街道的两边都是发屋,走两步便能遇到一家,却都是大门紧闭,破旧的门窗上还贴着醒目的字,脑海里回忆起小时候,因为不愿意剪发而哭闹的场景。
不知不觉中,我来到了东沙老汽车站,曾经人声鼎沸的汽车站,如今已是人去楼空,岁月留下的痕迹被雕刻在时光中,一砖一瓦都在上演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洪泉大酒店,承载了东沙人们的美好回忆,岁月无声消逝,飘落的碎片也跟随着微风,一起离去。
开在市民服务中心里的金满楼,他家的猪头肉那是出了名的,过往食客络绎不绝,曾经的辉煌如今也只能,关了莫名让人觉得可惜。
金鑫旅社的招牌被高高挂起,褪色的广告牌上还能望见贴心的标语旅客之家,“后生们都搬到市区去啦,这里都是一些老人。”路过的街坊忍不住开口道。
厂房的窗户上挂满了招人启示,来去匆匆,或是来不及将它撕下便已经离去,还有的则是“改头换代”了。街上开了几十年的老鞋厂还在继续运营。
东泰运动用品,原老鞋厂
欣发包装,原汽车修理厂
厂房的旁边是曾经,供养东沙镇上老小的粮仓,也是个老地标了,走过寂寥的街角,似乎还能看到门前秋收的景象。(医院原址)
尘埃掩盖了它以往的风采,只有门前大树在风中摇曳,展露着一丝生机。
工商行政管理
税务局
再往里走,矮小的房屋内摆放着老旧的物品,屋顶上具有年代感的彩灯,加上橘、蓝、黄的招牌,显得格外俏皮。
褪色的建筑内依旧有迟迟不舍离去的人们,看似“过时”的招牌,实则保留了人们的依恋。
街道的尽头是曾经人头攒动的兑换店,经过岁月的摧残,字迹已变得模糊不堪,过往的人们为了生计,在这拿米换粉,拿菜籽换油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空旷的东沙农贸市场仅剩最后一个商户,还在坚守着岗位,望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和星星点点的路人,眼神里满是落寞的神情。
菜市场的两位管理员,瞧见少有的外来人来访,走出来聊了两句。问道附近的阿姨为什么菜场只剩一户,答复是:“那是个好人。”
曾几何时这块土地,每日清晨也书声琅琅,东沙学校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据说已经搬迁了十几年了,如今成了老年房。
“南丁格尔”忙碌的身影,在这鲜有遇见,空空的大院和生锈的字迹告诉我,这里的人都安康祥和,几无大恙。
这家东沙街头的快餐炒菜店已经陪伴了东沙街38年,也是逛完整条街人气最旺的地方,相信不少人都吃过,或许是感情太深,老夫妻两至今都没有搬离,“有人吃我们就做呗。”
学校对面是一家制刷厂,二楼门上贴着宿舍,墙上贴着“勤学...”等几个红大字,不禁想起过去工人们日复一日在流水线忙绿的场景。
在不就的将来,东沙街将改成物流园区(规划),或许又有一大批新人来到这片土地,继续生生不息,这街道上奔跑着的孩童,是不是也象征着新的希望。
你好,东沙,再见,东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