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好文
现代城市是近代工业革命以后的产物,也是城市这种社会经济形态进入正规化和高速增长期的概念。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城市”指的就是现代城市,大规模的城市化只有在现代经济的条件下才可能实现,工业发展是其标志。19世纪,马克思说,过去一百年所创造的巨大的物质财富比人类过去几千年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还要大。其中,城市化和工业化可以说扮演了主要角色。到20世纪初,西欧和北美的绝大多数人口都已生活在城市里。这不仅是富足的标志,而且是文明的象征。
传统城市
中国古代“城”和“市”的概念是分开的,“城”为军事防御系统保护起来的人口聚居区,“市”则是进行交易的场所。中国古代原生形态的城市我们姑且称之为“传统城市”,以区别于近现代意义上的城市。
古城墙传统城市以农业社会为依托,是农业社会中的工商业中心和信息交换中心,是区域文明的核心据点,汇聚着古代文明的最精华的物质成就。规模较小是传统型城市的普遍特点,这和当时较低的生产力水平是相关的。
“政者为王”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需要依靠行政力量集中仅有的资源来形成相对较大的城镇。早期的大型中心城市往往是一个地区或全国范围内的政治中心,这和古代中国高度集权的文明模式也是一致的。正是由于大城市是政治中心,所以同时亦会是经济中心、商贸中心、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而正是由于有利的经济条件率先形成,它们才能稳固地成为文明的中心。两方面相辅相成。
长安宫阙虽然也有纯粹因商业、贸易、手工业或物流勃兴的城市(以所在地农业的发达程度为基础),而且为数众多,但它们的规模和发展水平远比不过政治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建立起自己的国都,形成了中国第一批大城市。中原地区城市最为密集,因为这里是文明的核心,农业发达,人口集中,中心城市的规模相对其他地区来说也是最大的,而这个时期南方的城市都还不值一提,哪怕是名噪一时的楚都江陵和吴都姑苏。
从春秋到五代,中原地区大、中、小型城池星罗棋布,层次井然。除了南方零星几座大城市外,主要城市基本集中于以中原为核心的北方地区。
小国林立的中原以宋代为界,传统型大城市格局大致可以划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北宋以前的超级大都会几乎都是“一国之都”,中国那些曾站在世界巅峰的都市莫不如是。如汉唐之长安(今西安)、东都洛阳、六朝之建康(今南京),这些曾经作为世界第一大都会的“物资繁盛之都”都是国之京华所在。
魏都洛阳、吴都建康、蜀都成都——三都2.两极格局“
北宋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商品经济的高涨,一批非政治中心的工商业城市可以超量吸收更多经济资源,有了和政治中心城市一较高下的资本。
如果说唐代扬州的高调尚且还有隋唐皇室权力介入的人为痕迹,到了宋代,自六朝金陵(南京)而始的对江南地区的持续开发最终完成了中国经济中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行政集中的痕迹在这个进程中逐渐被经济内发的动力所取代。
江南第一州——金陵之夜一批商品经济活跃的沿江、沿海商业大都市迅速崛起,它们大多集中在南方地区。有的因海运而兴,有的因河运而起(如京杭大运河),而土壤肥沃、利于灌溉的农业基础雄厚地区的城镇发展则显得更为强劲。传统型城市格局进入第二阶段,即“南方优势时代”,江南逆风翻盘。
远在中原繁华的宋都开封需要来自江淮、江南地区的钱粮物资的源源不断的供应,后两者不仅已成为整个帝国的粮仓和金库,更是“天下兴衰之所系”。
如果说唐及北宋时期的江淮还因为以建康为首的江南地区受到隋唐刻意压制而略胜江南的话,到了南宋,连政治中心都转移到江南,宋室先驻建康,再赴临安(杭州),“扬一益二”中“扬”的江南部分就全面超越了江北地区。这一优势一直延续至今。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南方的经济优势首先表现在农业生产技术上,江浙地区不仅是全国而且是全世界农耕技术最先进的地区,四川次之。在发达农业的基础上,纺织、冶金、造船、制瓷、造纸、印刷、制茶、军器制造等城市手行业发展迅猛。
大批北方人口南移,江南地区不仅获得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市场也成倍扩大,生产的高涨进一步刺激了消费,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物质文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的诞生地—成都手工业发达是城市繁荣富庶的首要标志。宋元时期官办手工业集中在平江(苏州)、杭州、成都三地,私营手工业主要集中在金陵、平江、杭州、庆元(宁波)、泉州和四川各地,其中金陵和平江后来又成为纺织领域雇佣经济(又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源地,引领世界潮流。
18世纪西欧上流社会流行的南京布nankeen
在手工业的各个领域,南方都有其行业的全国最大城市,棉纺织业中心的松江(上海)、造船业中心的泉州、制瓷业的中心景德镇、浆染业中心芜湖等等皆为代表。
广州、泉州、福州、温州、庆元、漳州、上海等,是对外开放的主要贸易港口,同时它们也是著名的商业都会。其中泉州是全国第一大对外贸易港口,外贸规模堪称世界之最。
泉州口岸长江沿岸的武昌、汉阳、荆州,运河两岸的淮安、临清、天津,既是交通要津,又是贸易重镇。
商品经济的活跃,使得全国形成大大小小各种地区商人集团和商业资本。其中实力最突出的是徽商,行业经营广泛,资本最为雄厚;其次是晋商、江右商(江西);再次依序为吴越商、闽商、粤商、关陕商。他们辗转全国各地,大大促进了各地经济的联系。
元代江浙行省承担了全国一半以上赋税明清时期,逐步形成以北京、南京、苏州、杭州、开封、济南、汉阳等大城市为核心的全国中心城市经济体系,尤其前三者是人口众多、服务齐全、商业繁荣的国际性大都市,万国梯航,鳞次毕集,繁华异常。每天都有最时新的玩意儿出现在南京和苏州的市面,穿着新潮的南京贵妇或苏州娘鱼漫步在装饰一新的街道,从这里生产的工艺品能够通过水路或陆路快速运抵北京或帝国的任何偏远角落。它们就像三四百年后的巴黎或伦敦,向世界散播着时尚的信号。
从总体区域对比而言,江南的经济商品化程度又远超中原和北方。在江南太湖流域,以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五府为核心,点缀着众多的亚市镇,又间以如繁星般密集的农村草市,形成了一张巨大而严密的区域城镇网络,它们大多是以丝织和棉织为特色的生产型市镇,成为中国区域经济独具特色的一个核心板块。
《盛世滋生图》局部清中叶,除北京外,以长三角的江宁(南京)、苏州、杭州、松江(上海)、扬州等和珠三角广东的广州、佛山等为代表,形成了两大经济中心区域,和汉口(武汉一部分)、朱仙(属开封)、长沙、成都等其他区域的经济中心一起,北至蒙古,东达两江,西及巴蜀,南之湖广,从闽浙到关陕,自关东迄滇贵,各大城市之商贾店铺鳞次栉比,贸易繁盛臻于极巅,四方财货毕集,生活娱乐异彩纷呈,物资丰博超出想象,构成一副宏大的盛世图卷。今天中心城市格局的雏形此时已初现端倪。
现代城市
自宋以来的封建经济的辉煌至明清达到顶峰,同时也盛极而衰。年,清朝的对外贸易强制限定在粤海关一口,全国便只有广州能够见证世界将要到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变化使得它的贸易和经济能量以几何级数碾压国内同侪。从此开始,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竞争的历史大幕才徐徐拉开,这是中国大城市格局变迁之始。
广州十三行一角(油画)工业革命开启了近现代城市化进程,“城市”获得了它的当代意义,并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理想之地。广州十三行垄断着中国与全世界的贸易,被称为“天子南库”,使江浙两湖瞬间黯然失色,岭南取代了江南,成“先进”的同义词。
广州直接与欧洲各国进行贸易,洋货迅速涌入,蚕食着中国传统经济的肌体。很快,贪婪的西欧资本胃口大开,要求更多的原料、市场和利润,通过鸦片成功撬开中国的大门。年,在两江首府南京城外的江面上,清廷为阻止英军继续进攻这个帝国钱袋子的中枢,被迫与英人在英舰上签订《中英南京条约》。这几张纸开启一个时代,通常被称作“近代史开端”。它还有份附件,叫《五口通商章程》,这“五口”当中最北边的那一口迅速翻转了中国城市的格局,直到今天还是所有城市的标杆。
如果说古代城市是一个平面工程,那么近代以后它就成了一个立体、系统的工程。
1.“风云骤起,一超多强”
一切“现代化”的设施、管理、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迅速涌入各大通商口岸,年开埠的上海凭借其无与伦比的地理优势,迅速拔得头筹。魔都的一切都是与西洋同步的,西方工业革命的各种最新式成果在十里洋场轮番上演花式秀,创造了各种“第一”。
年上海的第一盏电灯近代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商业精神与古老的旧文化剧烈反应,华洋杂处经历过最初的阵痛后彼此间却获得一丝微妙的平衡。上海是中国第一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城市管理机制的城市,即现代的市制,确立了现代我们耳熟能详的“城市”、“城镇”的概念,消解了存在中国几千年的府、州、县等行政地域概念。它不仅象征着真正的“城市”第一次出现在中华大地上,而且由于它的自治性质而形成一个先进的管理系统。从此,“城里”不再是农业社会的衍生物,取而代之的是,“城市”将成为逐渐工业化的现代社会的主导。
新式的街道格局,反映着西洋的激进和中国道统的调控,在上海形成了一副光怪陆离的景象。它每天都诞生着新的罪恶和荣光,但无可否认的是,上海从此开始被全世界的人们所喜爱和追逐,并延续到今天和未来。
工业之光:江南制造总局上海是中国现代工业的摇篮,江南制造总局是首当其冲的代表,从这里开始,上海以它惊人的能量创造了近代工业的奇迹。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全国一半以上的官僚资本、2/3的私营资本和几乎所有的外资在华总部集中在上海;上海的工业总产值高峰时期占全国的70%;厂房数量一直稳占半壁江山。
与之相对应的,是江南传统都市的没落。太平天国运动将传统江南名城全部摧毁殆尽,“天城”杭州十室九空;“东方威尼斯”苏州付之一炬;随着大报恩寺琉璃塔的轰然倒塌,南京则从“温柔富贵乡”化作“一片废墟地”。嘉兴、湖州血流成河,染红了太湖水,绍兴竟找不到一处可以遮雨的凉亭。江南的士绅们纷纷携家带口,躲进了上海租界。江南的财富迅速向上海——这座巨大的金库转移。
二十年代上海外滩旧照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今照)不仅如此,上海吸收全国各地的精英阶层,它把内陆被封建肌体所排斥的所有积极的新兴因素全部纳入囊中,触手经三江、两湖直达巴蜀;南到闽粤,北至黑河,冒险家和理想者无不争赴这颗耀眼的“东方之珠”。
可以说,上海融东西方文化精髓,成为当时无可争议的“世界之都”,中国名副其实的经济、文化乃至政治的中心,亚洲第一大都会。
银行、商店、咖啡馆、报社、酒店、戏院汽车与电车上海就像是一个万花筒,无时无刻不在变换着夺目的色彩。年,上海的贸易额占全国的八成,绝大多数工业制成品需要在这里的码头集散;全国银行储蓄超过80%集中在上海的金融机构;年,上海的股票、黄金、外汇等金融市场规模全部雄居亚洲第一,世界前三;上海是全球第二大期货交易中心、全球最大黄金现货交易中心、全球三大有色金属定价中心之一。
上海的魔幻与内陆的凋敝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异次元对照。西方的经济侵略瓦解着旧的秩序,也将数以亿计的内陆农民抛向了万丈深渊。广大的农村挣扎在贫困线上,一阵微风就能让其片瓦不留。
40年代魔都时尚女郎中国经济形成了以沿海为重的格局,大城市分布自然也是如此。近代“领风气之先”的城市几乎都是租界区、租借地和铁路附属地城市,显示出极强的被动性和外源性。上海人可以看谁都是乡下,但有些城市会有不同意见。
建于30年代的上海国际饭店保持亚洲第一高楼的地位30载
从北至南,一批由西方主导的沿海城市纷纷崛起,这是前所未有的: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广州、香港是其中主要代表。它们有的是自古就已扬名在外的重要都市,如广州和上海;有的则完全是建立在空白的基础上而一鸣惊人,如大连、青岛和香港。
另外,长江依旧是经济的引擎,这也是既沿海又是长江入海口的上海能够成为老大的主要地理因素之一。沿江地区自然也受到列强觊觎而开辟租界,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有中游的汉口和上游的重庆。
今日汉口汉阳自明清时期就是重镇,而一江之隔的汉口很明显因为租界的开辟而后来居上,汉阳则转型为军事工业基地。民国初年,汉口的经济实力已“驾乎津门,直逼沪上”,江面“吴樯蜀帆,万船咸集”,整个中华腹地的货物要在这里中转,“九省通衢”,高度繁荣的汉口被称为“东方芝加哥”。年,汉口被短暂地设立为中国第一个直辖市。年,武昌、汉口、汉阳三地合并,武汉诞生了,它继南京、上海之后成为第三个“特别市”。
天津取代北京,成为北方经济中心,更多地来源于其独特的港口优势。沿海河系统规划的现代城市形成其特有的文脉肌理,迸发出强劲的经济能量。天津是整个北方的贸易总枢纽,北国各处各具特色的大宗商品在这里交易,南来北往的富商巨贾、名流艺人、达官显贵、贩夫走卒,三教九流在这里汇聚又四散,形成了璀璨的津门文化。
天津解放路曾被称为“东方华尔街”现代城市是被“设计”出来的,需要系统的规划,综合人口、城市功能、建筑风格、街道、居住、就业、工商、交通、财税、司法、文教、卫生、环境、娱乐等诸多因素进行统筹。
早期由西方主导的城市由于其管理主体的不同,城市的面貌也大相径庭,由多国租界组成的天津、上海等城市其城市布局设计显露出更多的“商业性”和“人性化”;而由某一国独占的哈尔滨、大连、青岛等城市,从空间布局上来看有明显的“市中心”设计,街道以一个广场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路幅宽大,体现出更多威权主义的成分。
纺织业重镇“上青天”之青岛民国时期以东北地区的城镇分布最为密集。因为这里自然资源丰富,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它们修建了大量铁路,以哈尔滨、沈阳等大城市为核心,沿着铁路线分布着许多工业城市。东北成为全国重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同样依托铁路而兴的内地城市还包括唐山、焦作、石家庄、郑州、徐州、蚌埠等,石家庄被称作“火车拉来的城市”,这些城市都曾在中国城市的版图上闪耀一时。
大连星海湾广场官僚资本的经营对早期东北成为重要的工业中心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而它们对其他地区的推动也是显见的。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探索着中国人自己主导的城市化,早期在北京、南京、成都、济南、西安、兰州等传统城市均有“新市政”成果,而后上海、天津、青岛等华界以及收回利权后的改革建设都具有代表性。这些由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主导的近代城市化重塑着中国大城市的版图,一方面改变着中国大城市格局的内轻外重现象,另一方面也平衡着南北差距,对自宋以来南方对北方越来越拉开的距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缩减。
民国北京香厂新市区位置示意图早在清代,无锡就有布码头和钱码头之称,由于县制外衣的保护,其在太平天国时期并未遭受如苏州那样的毁灭性打击,大量苏州人还迁至无锡。近代无锡民族资本积极吸收来自上海的西方先进技术和企业管理模式,逐渐崛起为先进的“小上海”,三十年代成为著名的“模范县”。
作为南北经济联系的端口,大江南北的人员、物资都要在南京流通,同时南京凭借其超然的战略地位获得在文化和政治上的重视,免于如苏州那样衰落的命运。清末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被誉为“千年未有之盛会”,打开了国人的眼界,也加快了中国城市近代化的步伐。当南京作为中国第一个现代首都又一次成为全国政治中心后,“首都计划”的实施使这座江南古都继东晋南朝引领全国都城建制形态多年后再一次引领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潮流。
“首都计划”充分吸收世界城市建设的精华,成为后来“大上海计划”、陪都重庆的战时建设等诸多城市计划的蓝本,对于今天的城市规划依旧有着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大上海计划”的中式建筑总之,近代城市已经初步具备了现代城市功能的雏形,在有些方面还比较超前,例如长春“伪京”时期的地铁设计、青岛的地下排水系统等。然而所有的尝试都是片面的、局限的,仅限于极小的范围内,大规模的现代城市化还要等到新中国建立以后才能实现。
近代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呈现出明显的农村加速衰落趋势,这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一些中心城市的畸形发展,人口出现由内地农村向中心城市迁移的浪潮。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关内中原、山东等地的“闯关东”,以及江淮地区的赤贫化引发的人口向上海和长江南岸中心城市的迁移。
年,中国经济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上海、天津、大连、南京、青岛、武汉、无锡、沈阳、重庆、哈尔滨。其中,上海是后面九位的总和。广州、北京分列第11和12位。
广州爱群大厦保持华南第一楼40年2.新时代的城市探索与伟大成就
建国初期,按照区域重要性、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综合考虑,全国先后有15座城市成为直辖市:
华北:北京、天津
华东:上海、南京
华南:广州
华中:武汉
西南:重庆
西北:西安
东北:沈阳、哈尔滨、长春、鞍山、抚顺、本溪、旅大(大连)
这15座城市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大城市”,而每一个大区域的首位城市,加上华北和华东全部直辖市以及成都,就是我们所说的“老牌十大城市”,后来的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又叫“三位区号”城市,即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沈阳()、南京()、武汉()、成都()、西安()和广州()。这十座城市是大区机构的主要驻地。
建国十周年首都北京十大建筑民族文化宫近一半的直辖市集中在东北,7座东北直辖市中有5座属辽宁。东北的这些直辖市在近代就有一定重工业基础,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得天独厚,得到了特别重视,“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区域就是东北,这就是著名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其中辽中南又是重中之重,抚顺、鞍山和本溪都是钢铁重镇。
以东北为首的整个北方地区的重工业都快速发展起来,铁路网四通八达,全国产业形成了北重南轻的格局,这是计划经济时代国防优先的鲜明特点。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北方的发展快于南方,苏联的援建项目绝大多数也集中于北方,尤以东北为重。以秦岭—淮河为界,南北暖气两重天。
旧照:长春汽车制造厂内景一角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工业基础建立了起来。从大城市格局演变的角度来看,有一些插曲不容忽视:曾经吸收海内外精华集大成的上海在解放后反哺全国各地,上海的工厂、企业、技术人员、学校、医院、服务行业等迁移疏散到全国各地,有力地支援了轰轰烈烈的内地建设及后来的三线建设;在建国后的头三十年中,上海的财税上缴占上海市财政的87%,占全国各地上缴财政总额的一多半,为祖国经济建设立下了功勋。其他一些大城市也同样或多或少作出了一定贡献。
南大、浙大、交大援建的西北工业大学计划经济时代奠定的良好工业基础,为后续全国经济大发展提供了保障,城市建设相对来说进展较慢,大城市扩张并不明显。首都北京是发展最快的主要城市,逐渐超过很多重要的工业城市,其自身也从最初的消费型城市发展为一座大型工业城市,重新成为北方经济第一城;沈阳、天津、武汉、广州、成都、西安等中心城市相对地位提升较快;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成为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的代表城市;一些城市通过工农业剪刀差也获得了发展。大型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以直辖市、省会为核心的城市梯度层次明显。
年城市GDP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为上海、北京、天津、重庆、广州、武汉、青岛、成都、南京、杭州。第二名北京经济总量已达到上海的44.7%,天津则为上海的三分之一,彼时有“京津沪”的说法。
经过多年的整合发展,从北向南形成了几个主要工业城市连片区,即辽中南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沪宁杭工业区。其中沪宁杭工业区是轻重工业并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发展水平最高。此时,以轻工业为主的珠三角开始展现出巨大的后发优势,率先成为“世界工厂”。
与香港一街之隔的深圳成为开放最前沿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入加速期。世界史上空前的最大规模城市化从广东开始,并扩及全国,粤地再次领风气之先。
80年代的广东是全国最火热的地区,是全国“打工人”最理想的目的地,广东的城镇化发展也是最迅猛的。以深圳为代表,5大经济特区首先形成,除海南和厦门外,深圳、汕头(潮州)、珠海都是广东城市。深圳创造了惊人的“深圳速度”,显示出“时间就是生命”的特区效率。
深圳国贸取代南京金陵饭店成神州第一楼年,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同一年,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座城市被设为沿海开放城市。紧接着,这些城市所在的省份被设立为沿海经济开放区。依托这些沿海开放区,内地的开放也逐步展开,对外开放的格局最终形成。
在以深圳经济特区为中心的珠三角得到大力发展的同时,长三角的苏南地区更是受到了特别重视,国家外汇储备的一半以上投入了这片区域。以“张家港精神”、华西村现象、县域经济为特色的苏锡常模式恢复了这片土地的生机,仅苏州一市的国家级开发区数量就雄踞全国省市第一位,是名副其实的“无冕之王”。江苏进行了北部农业供应区和南部经济开发区的全省功能划分,苏北负责承担以苏州为首的苏南地区的耕地红线。苏州的中新工业园区在一片空白上建立起来,“比特更特”,成为城市规划治理和外向型经济的典范。苏州在沉寂了一百多年后首次跻身全国主要城市行列,正式迈入大城市竞争的圈子。
浦东开发开放后,苏南更是如虎添翼,它们成为上海合资企业的配套加工地和沪上产业的转移地,以此衍生出为数甚巨的零件供应商,成为长三角一体化要素中最活跃的部分。年,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今日苏州工业园区与苏南的行政模式不同的是,浙江走出了一条以民营经济为代表的新路径,义乌和温州是其缩影。所有积极的因素汇聚省城杭州,使其成长为著名的民营经济之都和之后的电商之都,民营经济的优良环境又促使杭州国企良性发展,年以后杭州逐步超过宁波。浙江充分抓住沿海开放区的先发优势,凭借其极强的商业意识和拼搏精神,取得了和广东、江苏并驾齐驱的地位。
年,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在上海浦东落地。90年代也是市场经济起步的时期,热闹的黄浦江畔成为继珠江沿岸又一经济引擎,上海的发展走上快车道。以上海为龙头,整条长江犹如一条巨龙开始腾飞。
世界金融中心之一:上海浦东陆家嘴年,广州、武汉、哈尔滨、沈阳、南京、成都、重庆、西安、长春、济南、杭州、大连、青岛、深圳、厦门、宁波16座城市被确立为副省级城市,重庆在直辖后不再是副省级城市。其中大连、青岛、深圳、厦门、宁波为计划单列市,享有一定的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其余10座副省级均为省会城市。除直辖市外,副省级城市基本涵盖了近代以来所有重要的中心城市。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苏州的特殊性,其经济地位类似于一些副省级。
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二十世纪末,中国大城市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体现在城市GDP的对比上最为显著,以加工制造为主的一批地级市成为经济黑马,冲击着以老牌城市主的旧的大城市格局,但这种改变是不稳定的,充满变数。年中国内地城市地区GDP前十排名依次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重庆、苏州、杭州、成都、武汉。深圳这一年首次跻身前四,一线城市的概念初步形成。重庆、成都、武汉等老牌城市以规模因素依然能够居于前十;苏州取代南京,成为这前后一二十年前十榜单上的江苏新代表;青岛、大连、沈阳等中心城市纷纷退出前十;无锡、宁波因为出口加工的优势居于11和12位,情况差不多的泉州位列17;石油资源丰富的大庆位列18。此时的经济发展较为粗放,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的地区占尽先机,中心城市鉴定并不清晰,老牌城市因为体制改革的原因还没完全反应过来。
深圳科技的因素在新世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成为主导,首都北京一马当先,率先以中关村等为依托,凭借其雄厚的科教资源,在信息、互联网时代取得一张王牌。在这一方面,原来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起家的苏州由于深耕高新技术产业,迅速拉开了和东莞、佛山等同类型城市的差距。深圳、杭州由于发展起一些核心企业,形成了一个巨大而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圈,在各自的领域成为一方佼佼者,深圳还由此成为可以和北京并列的科技中心。
随着奥运时代的到来,北京在新世纪发展势头更为强劲,和上海的差距越来越小,在很多领域已超过上海。不过上海依旧是中国经济的龙头和引擎,在一些新兴行业也后来居上。京沪都在向着世界城市的目标迈进,它们的综合实力超群绝伦,是我国两大超级都市。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国内市场进一步扩大,2年前后不仅一二线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中小城市的发展更是百尺竿头,日新月异。随着内需扩大,经济的内驱动力越来越强,并向纵深发展,经济发展质量要求更高,人才和科技越来越起核心作用,所以这几年我们看到了各大城市各种“抢人”、“抢学校”,都是为城市未来的谋划。
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越来越显著,以大型区域中心和省域中心为核的城市体系逐渐建立起来,并向精细化发展。这不仅符合发达国家以往的有益经验,更是经济发展的本质和时代的趋势。
在中心城市越来越发展的同时,城市集群也越来越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是目前最大的两个都市群概念,依然是未来发展的两大高地。
40年来快速的城镇化重构了人口结构,各地区的经济联系空前紧密和深入,大量人口进入城市,人口向以一线城市为核心的发达地区流动,中西部地区人口向东部地区流动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京沪高铁我们的城市化是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是人类的一大奇迹。以各大主要城市为例,在过去40年时间里,尤其是近十几年,城市规模飞速扩张,几乎所有城市的主要建成区都比几十年前的老城区扩大了十几乃至几十倍;我们的城市也在迅速长高,今天有越来越多的二三线城市现代化程度可以称得上是“国际大都市”。今天全国有一多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并且还会越来越多。地区间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持续缩小,有些地区的乡村建设完全可以媲美城市。
2年全国GDP十强城市依次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南京。由于我国城市对比并非完全的单个城市对比,是融合了县域和乡村一起的地区综合体,所以并不能完全从地区GDP去考察城市经济实力,还要综合市区建成区面积等指标。
重庆结语:
今天的城市是多元化、丰富化的,城市生活越来越精彩、宜居,城市评价的指标体系也是多种多样的,不能从某个单向的维度来武断评判一座城市。从总体上来说,当今中心城市分布仍然有迹可循,大致如下:
超一线城市:北京、上海
一线城市:广州、深圳
新一线城市:成都、武汉、南京、杭州、天津、重庆、苏州、西安、郑州、长沙、青岛、厦门
二线强:合肥、无锡、福州、济南、宁波、昆明、南宁、沈阳、佛山、惠州、南通、南昌等
大型企业、外资企业,还是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四大一线的房价是最高的;体制内东部大城市、省会城市都是不错的;民营经济较发达、收入较高的是长三角五强:杭州、南京、苏州、无锡、宁波;中西部首选成都、武汉、西安三大省会;考学选直辖市,尤其是性价比最高的天津。
未来依然是用脚投票,但如果向往大城市或者为个人人生追求考虑,以上城市谨作参考。
城市地铁喜欢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