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这个张家港人在上海红了40多年
TUhjnbcbe - 2021/2/5 3:41:00
李琦,年出生于现张家港市杨舍镇黎明村。年毕业于鹿苑中学,由于母亲在上海打工,李琦在初中毕业后便前往上海求学。年医院护校,历医院外科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和外科门诊护士长。75岁的李琦弓着背,头发花白看到相熟的病人来了,眼睛会笑得弯弯的,皱纹堆在眼角。因为长期捏着镊子,她的拇指关节已经变形,但这丝毫不影响她工作,镊子在她的指尖飞舞着,恰如42年前。

退休后的日子

这位“南丁格尔奖”获得者依然还在绽放

工作在为患者换药的第一线

今年是李琦医院换药室工作的第42年。

她依然像42年前的那个年轻姑娘一样早上7点左右到换药室,穿好白大褂,戴上帽子、口罩和手套,坐在低矮无靠背的圆凳上,低着头,聚精会神地盯着病人的伤口,一盯就是大半天。

因为长期捏着镊子,她的拇指关节已经变形,但这并丝毫影响她工作,镊子、引流条、棉签和纱布在她的指尖灵活地飞舞着,恰如42年前。

慢性伤口大多面目狰狞,久不愈合的创面上交杂着新生的肉芽、坏死的组织、坏血以及分泌物,有些还散发着异味。李琦对这些已经习以为常,42年里,她坐在这个位置上,为数以万计的病人换药,练就了一双火眼:在狰狞的伤口中,她总能清晰准确地判断肉芽组织的好坏、正常与否。

42年的时光,这间换药室里处处留下了她的痕迹。换药室以她的名字命名,护士们处理伤口的手势,和她如出一辙。治疗台上摆着她研发的外用药“立奇膏”,那是病人口口相传的法宝。她的弟子,已经在这间换药室内延续到第四代。

换药室门外

各种慢性伤口的病人在耐心等候着,他们轻轻交流着伤口愈合的情况,时不时分享着几句“李琦换药室”的传奇。

年,李琦凭借卓越的伤口护理技术,获得了护士最高荣誉“南丁格尔奖”。

如今,李琦年近八十、荣誉等身

却还在换药室里低头忙碌

常令患者们感到庆幸而又不可思议

中午12点,换药室内的工作已持续了4个小时,换药室内的年轻护士们开始轮换休息。连续工作了4个小时的李琦,也直起了腰,摘下了自己的口罩。上了年纪后,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她每次只能做半天,每周做两次。

在李琦看来,

退休使得她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为“伤口这个领域做一点贡献”。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从事门诊换药工作,李琦经历了早期换药技术有限,许多慢性伤口只能靠手术或截肢的时代。工作期间,她靠长期在换药领域的思考和探索,自创了利用中药油膏为伤口保湿,使深层伤口愈合的方法。

同样占据李琦退休后大块时间的

还有对换药手法的探索

她说

特殊的换药手法,能够使一般的伤口窦道愈合,避免再做手术。这些技巧源自李琦工作时期的经验,也源自于她退休后和学生们的共同研究,至今仍在不断精进。

李琦花了半年时间,将自己近40年的伤口护理经验一个字一个字写在纸上,再由她儿子录入电脑之中。

尽管退休后坐镇换药室20年,她却没有因为自己的专家身份向患者多收过一分钱。

不仅如此

她年轻时还利用下班时间,为病人上门义务换药,二十几年上门一万多次,多次被评为劳模。退休以后,她又著书带教,只盼将她会的都传授给学生。

一个患者这样评价李琦:“我们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已经羞于谈及理想,任凭自己随波逐流,但是,她到了75岁,却仍然在做自己。”

李琦将自己的生活

总结为“圆我的仁爱之梦”

在那本尚未出版的回忆录中

小编这么拼,

点个再走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个张家港人在上海红了4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