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余海坤张亦弛陶亦然马博硕
一、公司概况
1主营业务
亿华通是一家专注于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研发及产业化的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成为世界领先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供应商。公司具备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率先实现了发动机系统及燃料电池电堆的批量国产化,产品目前主要应用于客车、物流车等商用车型。公司及下属公司神力科技曾先后承担多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计划)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及北京市科委、上海市科委项目等燃料电池领域重大专项课题,历经了中国燃料电池产业从技术研发为主向示范运营和产业化推进的重要转变。公司与国内知名的商用车企业宇通客车、北汽福田、中通客车、苏州金龙以及申龙客车等建立了深入的合作关系,搭载亿华通发动机系统的燃料电池客车先后在北京、张家口、郑州、上海、苏州等地上线运营。年度,亿华通共计实现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销售套,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69万元,在国内率先开启了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批量商业化的进程。
2
股权结构
亿华通主要股东持股结构及其控股子公司、参股公司情况如下:
3
实际控制人和主要团队
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包括总经理1人、副总经理3人、副总经理兼财务负责人1人及董事会秘书1人,具体如下:截至年3月31日,公司员工结构如下:
公司员工中,81人具有硕士及以上教育程度,占比16.36%。4
财务概况
公司主要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如下:
公司营收逐年递增,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持续为负,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高。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分产品情况如下:
发动机系统是公司主要的营收来源。
二、行业情况概述
1氢燃料电池技术概述
公司核心技术和产品源于氢燃料电池及对应电堆、发动机。氢燃料电池(下文中燃料电池即指氢燃料电池)是一种非燃烧过程的能量转换装置,通过电化学反应将阳极的氢气和阴极的氧气(空气)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燃料电池结构单元主要由膜电极组件和双极板构成,其中膜电极组件是由质子交换膜、催化剂与气体扩散层组合而成的,为反应发生场所;双极板是带流道的金属或石墨薄板,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流场给膜电极组件输送反应气体,同时收集和传导电流并排出反应产生的水和热。燃料电池工作时发生下列过程:1)反应气体在气体扩散层内扩散;2)反应气体在催化层内被催化剂吸附后被离解;3)阳极反应生成的氢离子穿过质子交换膜到达阴极与氧气反应生成水,而电子通过外电路到达阴极产生电。质量能量密度高、能量补充速度快、清洁低碳是燃料电池的主要优势。
燃料电池电堆是氢气和氧气发生电化学反应及产生电能的场所,是燃料电池基本原理得以实现的核心物质载体。鉴于单个燃料电池单元输出功率较小,实践中通常通过将多个燃料电池单元以串联方式层叠组合构成电堆来提高整体输出功率。因此,电堆是由双极板与膜电极交替叠合,各单体之间嵌入密封件,经前、后端板压紧后用螺杆拴牢,构成的复合组件。
除电堆以外,燃料电池发动机还需要一系列辅助系统才能实现其功能。其中控制系统通过高精度调节反应气体的压力及流量等使得电堆中的反应始终维持在输出功率、温度、湿度均合适的水平,保证发动机稳定可靠工作;氢气和空气供给系统是为电堆提供合适压力、温度、湿度、流量的氢气与空气;水热管理系统用于保持燃料电池内部水平衡和热平衡。此外,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配备由车载高压储氢瓶和配套阀件组成的车载氢系统用于储存燃料,以及用于实现燃料电池与整车高压之间解耦的DC/DC变换器。所以,最终发挥发动机作用的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主要由燃料电池发动机、电压变换器(DC/DC)、车载氢系统等构成,其中燃料电池发动机主要部件包括电堆、发动机控制器、氢气供给系统、空气供给系统等。相较于传统燃油车或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结构较为复杂。2氢能产业概述
除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的成熟、成本的降低外,公司的发展也依托于氢能产业链的发展完善。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各类途径的氢能制取。制氢技术包括燃料制氢、工业(氯碱)副产氢利用、电解水制氢等。
燃料制氢多指从化石能源出发制取氢气的技术,其中煤制氢、天然气转化制氢是技术成熟度较高的燃料制氢手段,对我国而言煤制氢更具成本优势与可实现性,同时依托热化学循环的一次能源利用效率也较高。但煤制氢本身并未摆脱化石能源依赖,氢中混杂的少量一氧化碳等气体多导致催化剂中*,对后续燃料电池的寿命有不利影响。工业(氯碱)副产氢利用和电解水制氢均采用电解方式制氢,区别在于前者电解氯化钠,主要产品是氢氧化钠与氯气,氢气是待利用副产品;而后者主要产品是氢气,氧气是待利用副产品。氯碱工业副产氢利用,氢气成本较低。电解水方式制氢技术成熟度也较高,故电的成本就决定了氢气的成本。富余可再生能源电力(水电、风电、光伏等)的平均成本较低,边际成本更低,制取氢气理论成本低廉;常规网电以火电为主,成本较高,一次能源利用效率也不及煤制氢。
产业链中游、下游主要包括氢气的储运和加注。
储氢技术包括高压存储气态氢、低温储液氢、物理吸附储氢、金属储氢、液体化合物储氢等类型,需求重点是增加储氢的质量百分比、体积百分比,保证氢气纯度,使得存储与再释放的环境尽可能温和,及储氢成本低廉、自放率(随时间增加的氢气损失率)低等。得到相对广泛运用,且规模扩大同时边际成本较低的储氢方式是高压存储气态氢和低温储液氢,且二者的自放率均大幅低于电能在各类电池中的储存;其余储氢方式还在研究、成熟过程中。
氢气运输技术和储氢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