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这段时间,房地产市场里的风向急转。
很多人都认为,1月份会保持温和的调控环境。
毕竟,去年楼市销售额与销售面积双双创新高,地方上要税收,土地财*的依赖度没有下降,对房地产不会“真刀真枪”地加码。
毕竟,历年的1月份,银行的贷款余额都很充足,房贷作为银行最优质的业务,肯定会撒着欢儿的放贷。
还有不少看似“合理”的逻辑:返乡置业潮、一线城市量价齐升带来的资金外溢,总之理由有很多。
然而,央行、银保监会几大部门,还有各个重点省市,用实际行动告诉整个市场:年的楼市,不可能转向。
一方面,地方上拿房企“开刀”。
1月上旬,北京市住建委透露,泰禾集团旗下某子公司因无证售房被按高限处以万元的罚款,对22家没有明示所售房屋相关信息、违规预售的开发企业立案处罚。对18家存在违规问题的开发企业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并采取限制网签、约谈告诫、信用监管等多种手段进行惩戒。
随后,1月9日,海口市住建局等多部门召开紧急会议,共同研究查处两个涉价外加价、虚假宣传、违法改建加建等违规行为的开发商,暂停受理该项目开发公司名下在该市的所有新建商品房价格备案,海口市住建局暂停受理该项目预售许可。
仅北京、海南两个地方,就有超过40家房企被整顿。
在北京海南出手后,上海也在“摩拳擦掌”。
在1月21日晚间,上海楼市新*出炉,力度超出市场预期,夫妻离异3年内购房按离异前家庭总套数计算,指导商业银行严格控制个人住房贷款投放节奏和增速,房子不满5年,全额征增值税。
其中重点提及了针对房企的措施: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代理企业和房地产经纪机构的监管,开展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工作。严肃查处捂盘惜售、价格违法行为、虚假广告、人为制造市场紧张氛围、诱导规避调控*策等违法违规行为。
另一方面,银保监会又对银行开出重磅罚单。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1月已有厦门银行、工行衢州分行、江西德兴农商行、张家港行等多家银行收到罚单(以银保监会网站公布时间为基准)。与此同时,银行对信用资金涉房地产商户的交易也再次收紧。
而据中国房地产报报道,开年,银保监系统监管丝毫没有放松,已密集披露超张罚单,合计罚款金额超2.5亿元。
这些罚单,大部分都指向“涉房贷款”。
仅仅1月8日一天时间,银保监会就一口气开出21张罚单,涉及国开行、国银租赁、工商银行、邮储银行、长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长城新盛信托和长城华西银行这7家金融机构,共计处罚1.亿元。
比如理财资金违规用于缴纳或置换土地款、同业投资资金(通过置换方式)违规投向“四证”不全的房地产项目。
一边是针对房企的严厉整顿,另一边,是对银行近年来罕见的处罚力度,在年开端之时,楼市就尝到了“下马威”的味道,是近些年以来比较罕见的情形。
在短短15天时间内,又是罚银行,又是罚房企,表面上看起来只是针对违规操作的惩戒,背后折射出的,是年楼市要面临的“高压”*策环境。
比如,合肥开始打击业主“抱团涨价”。
1月22日,合肥五部门发了一个通告,其中提到:近期合肥市个别小区业主擅自成立所谓“房价指导委员会”,炒作房价,对涉集体涨价、炒作房价的业主,由相关部门及时约谈当事人;房产管理等部门暂停其办理相关二手房网签手续,并采取限制其买卖住房等措施。
业主“抱团”涨价,听起来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却成了一部分投机者想借此牟利的方式,合肥此次直接针对业主集体涨价行为做出专门通告,既开了楼市调控的“先河”,又能对炒房者形成实质性“威慑”。
比如,最近3天,深圳连出重拳,开始对楼市调控“打补丁”。
1月19日,深圳市住建局一份与围堵“假结婚”有关的文件曝光,其核心旨在严打炒房行为。
1月22日,该局再发公告对涉嫌违规申购某楼盘的12名人员进行惩戒,直指市场不少相关人士质疑的代持炒房现象。
1月23日,深圳市住建局则进一步发布相关通知称:深圳将启用“购房意向登记系统”等,并对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等方式申购商品住房的购房人,采取停止使用该系统及合同网签系统三年等措施。
无论是北京、海南、深圳还是上海,年的楼市,颇有几分“露头就打”的意思,不管哪个城市,只要当了出头鸟,就可能会迎来*策加码的打击。
高周转的房企、向房地产“输血”的银行、投机赚差价的购房者、各大卖地收入高涨的城市,头上已经织出了一张“大网”,这张网是如此严密,让那些寄希望于房价大涨的人无处可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