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这个夏天,我观察苏州最热门的大事件
TUhjnbcbe - 2022/12/30 10:12:00
北京痤疮最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ft/210630/9125685.html

苏州的这个夏天,有一件大事频频见于报端和屏幕:苏州市内全域一体化(简称为苏州市域一体化或者苏州一体化)

一体化,生当其时,也是一盘正在下的大棋。

当大上海大建快建五个新城,再造城市功能,发起新一轮城市化,筑底城市竞争护城河。

苏州也在发挥有为*府之力,引导资源聚散,弥平板块差距,更新城市架构。苏州上应国内统一大市场之机,外和长三角一体化之时,响应内循环之需,从交通和产业入手,以边缘带动中心,推动区域板块融合协作,在全市掀起“市域一体化”热潮。

外界发现,苏州的市域一体化虽执一,却不固一;恰如苏州脍炙人口的双面绣,在一体协力、取长补短的同时,也能包容特色,激励竞争。苏州的一体化对其他城市,对更高层级的一体化可能有所启示。所以,这一次我谈谈我理解的苏州一体化。

一、市域一体化热度高过温度

8月12日,苏州气温突破39摄氏度。高温下,一场会议召开。同为苏州北域门户的常熟市与相城区协同发展签约仪式在相城举行。不出意外,双方协作将推动两地交通基础设施更高水平互联互通,同时共同拓展苏州南北向发展空间的战略纵深,为苏州市内全域一体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圈个关键词,何谓南北向战略纵深?按照规划部门的说法,就是把地图上的苏州从东西南北各画两条交汇的直线,东西端一条是太仓、昆山、姑苏区、园区、新区。南北走向是张家港、常熟、相城、姑苏区、吴中、吴江。过去苏州的发展主要聚焦于东西走向。现在苏州南北走向的交通往来日渐畅通,沿线板块以前不敢放开手脚的事可以干起来了。

上溯到7月14日,同样是39度高温天,推进昆太协同发展座谈会举行,位于苏州东域的昆山、太仓两市签署推进昆太协同发展合作备忘录。双方表示,合力推动苏州市委市*府关于苏州市内全域一体化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地落实,更深层次提升昆太协同发展水平,共同打造苏州市内全域一体化发展的样板。

最近几个月,苏州人对板块之间走亲戚已经相当熟悉了。常熟—苏州工业园区、吴中—吴江、苏州工业园区—吴中、苏州工业园区—姑苏,园区—张家港、吴江—吴中—高新区。苏州十大板块闻风而动,投入了市域一体化热潮。

官方给一体化的定义是,“一体化”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最高形态。在参与国际竞争和分工中,一个打破行*边界、市域统筹发展的大苏州才能凝聚更大的合力,打造世界级的创新集群。

二、一体化之下的区域融合

苏州一体化的气魄与上海的五大新城建设相当,但就改变城市面貌力度而言,苏州可能要超越上海。原因在于,上海是发达的一线城市,中国经济中心。上海各板块的资源禀赋差距不大,能获得的*策动能近似。五大新城即使规模有成,也是围绕上海都市区建设,不会太超纲。

苏州则不然,苏州十大板块各自的经济基础、身份定位、造血能力有很大不同,这些不同制造了一体化难度,同时也创造了一体化空间。苏州的一体化如同脱胎换骨,是空间重构、资源重组、品质重塑。

我观察到,本轮苏州市域一体化紧扣两件事,第一是修路畅通交通。如吴中—吴江太湖新城建设,起笔就是两条跨越太湖、连接两区的隧道,魄力之大可以想见。又如昆山—园区、常熟—相城之间,打通断头路,大举交通建设是双方合作第一要务。

在苏州市域一体化浪潮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诞生了多个跨界跨区的产业开发区和新城。早在几年前,苏州工业园区即牵手相城区开发“苏相合作区”;几年后,苏州工业园区找上吴中区谋划,横跨园区、吴中的吴淞湾未来城蓝图绘就;同期,吴中、吴江携手建设的太湖新城也在快马加鞭。

外界注意到,这些投以重金的目标地域多数都在板块交汇的边缘部分。苏州下辖的十大板块均有不俗实力,导致了多数板块都有一个比较强的中心,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边缘部分相对弱势,这也成了苏州一体化纠偏的对象。

纠偏的方法就是打开边界、打通道路、释放资源、协同产业及城建。苏州一体化着眼于交通建设和边缘板块,事实上还是在增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通过激活要素流动,实现条件均质化,苏州想要的是打破边界桎梏,提升生产要素流动效率的高质量发展。

苏州的一体化不是“拉郎配”。

在一体化背景下,苏州工业园区频繁出镜,真实反映了苏州经济格局,正是市场资源自由组合的体现。

三、一体化之下的区域竞争

苏州只有一个“苏州中心”商场,但并不妨碍苏州人对城市中心的多元理解。20年前,上海人逛苏州的标配是走走观前街买买采芝斋,然后坐进大光明剧场听听评弹。现在的上海朋友来苏州,下车伊始就开始头晕,因为苏州的中心好像多了起来。

一体化之下的苏州不仅有区域融合,也有区域竞争。

首先出头的是苏州工业园区。在苏州市委市*府支持下,去年11月,苏州工业园区拿出了建设面向未来的苏州城市新中心部署,着力推动园区城市建设和管理实现整体性、功能性跃升,打造更加美丽宜居、令人向往的城市新中心。苏州工业园区推出了亿元的重磅投资,涵盖了交通、商贸、教育等诸多领域,力争好上加好、优中更优地做好做强城市中心。

园区荣升新中心,意料之中。但不要忘了苏州金边银角尽多富庶之地,你永远不知道谁会是下一个“苏州中心”竞争者。

也是在去年杀出一匹黑马,相城区挟交通之利,提出打造苏州市域新中心。市域新中心,显然是站在苏州十大板块之上看苏州。相城区抓住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沪苏同城化的发展机遇,还获批了中日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被列入央行数字人民币首批试点城市,争取到了全国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中心的落地等等。

戏剧化的一幕今年再度上演。作为“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交汇点,苏州高规格推动太湖新城建设,着力打造世界级生态湖区、创新湖区。

太湖新城作为苏州未来重中之重,跨越吴中、吴江两个市区,苏州加速推进两条连接两岸的穿越隧道——东太湖隧道、苏州湾隧道。未来,两岸合体,一个世界级湖区呼之欲出。请注意新闻媒介的叙述,“苏州未来的重中之重”已经很有“中心”的味道了。随着太湖新城建设加速,坊间议论,太湖新城具备担当苏州未来市中心的潜质。

围绕“中心”,各大要角纷纷布局,虽然目前出招的都是苏州市区,但作为苏州经济重镇的县域也不会缺席。

今年6月,刚刚夺取战疫胜利的苏州市委提出把昆山的发展放到更高的坐标系中谋划推进,全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县域示范,确保昆山县域综合实力和治理水平在全国始终处于领跑地位。苏州市委要求昆山“东联、西融、南协、北联”。以“示范引领”作为要求,东西南北发力拓展,不妨视作更高坐标系下的中心。

讲了那么多新中心潜力股,忘了提一句苏州传统意义上的市中心,苏州姑苏区。多年来,由于城市功能外移和建设用地匮乏,姑苏区更多地以行*中心、文化中心面目示人。当然,姑苏区并不甘于平淡,随着华贸综合体等大批世界级商贸资源的落地,部分金融资源回流,不排除姑苏区杀个回马枪。

苏州不卷是世人共识。

苏州有房价高企业多颜值靓的城市CBD,但在外界看来,苏州各区县板块都是富庶江南的代表,每一方水土都有几张王牌。

以上市企业数,园区是苏州冠*;以工业体量而论,昆山一骑绝尘;以高校和科创资源论,园区之外,苏州高新区也是一极;在江南文化上,姑苏老城当然是宝藏之地,另一个县级市常熟也大有天地,吴中、吴江的太湖资源吸睛无数;论民营企业领头羊,吴江当仁不让,张家港也可圈可点;而说到德资企业,不能不服太仓;连不声不响的吴中区也有自己的产业王牌,比如机器人产业实力不俗,拥有绿的谐波、科沃斯等多家牛企。

正如外界观察,只要把坐标系稍微细分,苏州的巨人不是一两个,而是一群,由此导致了苏州相对激烈的区域竞争,外界对其有一个说法:散装。

四、苏州一体化将走向何方?

一边是融合,一边是竞争;一边是扬长,一边是补短。苏州的市域一体化走出了自己的治理风格,让人想到了双面绣。双面绣的精致在于让差异交融于统一,同时又保留了多样性。双面绣美学,也是苏州城市治理思维。

虽然没有官方的正式总结,但在苏州发展道路上,“双面绣思维”亮眼。众所周知,苏州的大IP就是工业,但近年来苏州一直在发力文化,苏州工业园区创办了全国屈指可数的高质量芭蕾舞团,苏州同时拥有国内少见的高水平交响乐团和管弦乐团;昆山以工业著称,但已连续举办了三届国家级盛会“戏剧百戏盛典”,全国多个剧种在昆山实现了大团圆。

一边是工业,一边是文化,何尝不是“双面绣思维”的再现。

基于这一思维,我认为苏州一体化的终极大招既不是一般意义上取富济贫的扁平化格局,也不是打造一个核心板块,而是很有可能在保留区域特色的同时,形成一个各板块共建的超大规模都市区。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也是“双面绣思维”的新境界。

苏州的城市格局和大部分城市不同。苏州不是上海,没有搭上旧中国的城市化。

苏州也不是一般的工业城市,主城因为古城保护,遗憾地错过了工业化。苏州的发展起步自乡镇企业,后续依靠开发区和县域推动,今后主要凭借创新集群。经济发展新阶段,要求城市内部板块有所呼应,必须集群抱团,统筹协作。

苏州的底气在于根基深厚,苏州比较大的遗憾是欠缺和城市体量相称的都市区。尽管苏州经济总量逆天,但科教文卫事业相对落后,城市标配的飞机场迟迟不见踪影,造成许多苏州人不得不把目光投向边界之外,苏州“散装”由来在此。

都市区对苏州未来至关重要。当经济发展的引擎从工业化转向数字化;当地方*府的注意力从招商转向招才;当城市注重首店经济,寻求以商贸资源盘活城市活力;当绿色低碳内涵发展成为主轴,一个富有经济实力、创新活力、人文魅力,具备足够吸引力的大都市区方能带动苏州真正跨入大都会行列,且为长三角一体化贡献更多长板。

站在都市区培育的角度看苏州一体化,融合和竞争并不矛盾。融合是在边缘部分的融合,以优势辐射带动弱势,其目的是做优存量补短板;竞争是推动中心聚集资源扩增量,共同构建一个富有生机活力的“苏州中心”,这也正是空间重构、资源重组、品质重塑。

更为重要的是,当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都市区在苏州成形,市场无形之手,将自发地配置、重组、激活、淘汰各类城市资源,当有效市场叠加有为*府,苏州之发展前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届时,所谓“散装”也将成为过去式。

让我们拭目以待。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个夏天,我观察苏州最热门的大事件